龙文堂,为日本铁壶的创始堂号。龙文堂的铁壶有30种不同的类型。据记载,在龙文堂的顶盛期,一年所生产的铁壶,应该不超过150把,这样的生产量是非常小的,每把都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产地】:日本京都 【年代】:江户时期 【名称】:茶筅形扁提梁铁壶 【尺寸】:14.7*11*18.7cm 【重量】:1236g 【堂口】:龙文堂·安之介 【老九小知识】: 初代四方龙文:享保20年~宽政10年 (1735~1798) 丹波龟山藩士,制铜精艺,明合元年(1764)京都东洞院。发明用蜡型铸造的方式来制作铁壶。 二代四方安之助龙文堂:安永9年~天保12年(1780~1841) 为初代的嫡子,文化2年(1805)中京区富,小路通四上大文字町住。 三代四方安之助:宽政8年~嘉永3年(1796~1850) 新泻医者良斋之子,文政10年(1827) 继承为龙文堂三代。 四代四方安之助(又名龟次郎):文化13年~明治17年(1816~1884) 釜师松下安兵卫的次子,龙文堂三代长女的女婿。 五代四方安之助(又名喜一郎):天保14年~明治19年(1843~1886) 四代的长子 明治16年继承为龙文堂五代。 六代龙文堂安之介(又名沟口喜兵卫):天保11年~大正10年(1840~1921) 五代的妹婿。 七代龙文堂安之介(又名沟口荣次郎):明治6年~昭和7年(1873~1932) 65岁5代次女的女婿.第6代健在中帮助父业.大正10年继承为龙文堂七代。 八代龙文堂安之介又名(沟口安太郎):明治33年~昭和(1900~1968); 七代的长子,大正13年东京美术学校铸造本科毕业。 龙文堂是京都铁超具代表性的堂号,所铸的铁壶皆是精品,曾将京都铁瓶推向了一个高潮,得到广大茶人肯定。 堂下还培养了一批意门生。例如大名鼎鼎的:初代龟文堂波多野正平、初代秦米藏等著名釜师。 四方龙文堂近代传承八代目以后其家族信息便开始中断了,也有传言到了第十代,而资料却非常稀少,着实可惜。 此壶可追溯到江户时期,为早期几代安之介的作品,可谓不朽之经典。 ∏型扁平把,非常特殊少见的造型,依旧直立坚挺。搭配老铜盖,高颈缩口,安之介纯手工精制镂空花苞摘钮,花瓣纽座相辉映。 考究资料与铁壶,各代安之介铁壶盖纽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早期明治以前作品以铜纽为大宗,明治以后逐渐兴起纯银盖纽风尚。 壶内水垢丰厚,老味十足,响片难得依旧保存完好。置于炉上水煮沸之时,会伴随着“咕咚咕咚”的响声,釜师刻意之作,增添品茶风趣。 传统砂铸法,造型小巧。器身故做凹陷残缺之美,深得茶道精神,将釜师思想境界深刻贯彻于壶身之中。 观察众多安之介的作品,发现其铸壶工艺特点非常细腻、内敛、素雅。如同紫砂壶般,不走哗众取宠的路线,一派素净,是耐品的形制之美。 此壶形制是安之介延用了唐式茶道用具(茶筅)发展出的茶壶形制,堪称安之介经典壶型。 气势宏昂的炮管直流壶嘴搭配刚毅的提把,彰显文人质朴高雅风范,可见此形制于当时应是主流之器。 【龙文堂造】 高雅的质感,非一般能手可打造,充分体现日式茶道所追求的禅韵。生铁用料上乘厚实,上手非常沉稳,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盖内款龙文堂造花押。端看精炼老铜盖,铜质非常特殊厚重扎实,搭配壶身古朴端庄。 壶底厚实,中间脐眼为砂铸法保留下来的浇注孔,是铸壶痕迹(非修补),整体平稳内敛的气质是安之介铁瓶特有氛围。 难得的上上佳器,现如今流通的安之介作品多为金工镶嵌壶身。而如此简约的素壶始终才是安之介所长,一直为爱壶藏友津津乐道,更显珍惜罕见。 壶身、铜盖、扁提梁,长炮流相应协调,浑然天成。如此小巧的铁瓶是江户贵族中晚期的特色,御釜师用于凉炉上所使用的煎茶道具,很是珍贵。 安之介助、亦或是安之介乎? 铁壶藏界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龙文堂安之助乎、亦或是安之介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资料仍为平安人物志的少许文字记录。传世作品的共箱铭记,目前也仅有一持为龙文堂安之助。 反观安之介的箱铭与作品刻款为数众多,其中亦不乏有明确记年与各代目亲签的文字资料;并且在日语发音中,安之介和安之助的发音是相同的(Yasunosuke)。 故在更新资料发现前,以目前众多资料分析,平安人物志所指的安之助很可能为记录笔误,正确名称应为【安之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