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建窑之—鹧鸪斑

[复制链接]
0
回复
408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51

主题

0

好友

661

积分
  • 4沉水品级

最佳新人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12-28 13:1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沉香之家。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有关建窑“鹧鸪斑”纹饰的记载最早见于陶谷(903—970年)所著《清异录》一书,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此后多有诗词赞颂,如“建安瓷盏鹧鸪斑”等。“明清前后,一些古籍方志中仍有鹧鸪斑盏的记述,然由于少数文人以讹传讹,或添枝加叶,兼之晚后几乎不见鹧鸪斑盏的出现,因此直至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建窑鹧鸪斑盏的具体形状仍有不同说法。一说鹧鸪斑即兔毫盏,一说二者之间略有不同,还有认为鹧鸪斑即油滴盏,等等。”(林蔚文《建窑黑釉盏釉色纹样略论》)。范冬青在《鹧鸪斑考》书中认为:鹧鸪斑即油滴盏,与鹧鸪鸟胸前斑纹相似。吕成龙《日本所定国宝中的中国瓷器》持相同观点,同时认为:鹧鸪斑(油滴)可谓凤毛麟角,烧成纯属偶然,窑工不知哪件能烧成,故油滴盏外底不见“供御”铭,又因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很容易烧成,故都被刻上“供御”铭。其实“供御”、“进盏”铭油滴标本也与异毫、兔毫、乌金、杂色釉标本一样时见出土,而“很容易烧成的黑釉点白斑的仿鹧鸪斑”标本却很少发现。林蔚文认为:这种二次点白釉鹧鸪斑工艺复杂,烧成亦很艰难。“鹧鸪斑”是什么样子的呢?熊寥所著《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讲得较明白:“鹧鸪鸟的羽毛,通体不是呈现一种风貌,它的背羽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宋代文人心目中的‘鹧鸪斑’,不是指鹧鸪鸟的黑白相间条纹,而是指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对此,唐宋文献也有记载。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鹧鸪……臆(即胸)前有白圆点,背上间紫赤毛,其大如野鸡,多对啼’;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曰‘鹧鸪大如竹鸡,而差长,头如鹑,身纹亦然,惟胸前白点正圆如珠,人采食之”。按叶文程、林忠干先生著《建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所言“鹧鸪斑”品种可细分为:“正点鹧鸪斑”、“类鹧鸪斑油滴”、“类鹧鸪斑曜变”三种。并认为“鹧鸪羽毛黑地白点的外观突出了其主要特征,正是宋代建窑工匠经常观察而获得的深刻印象,因此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而烧制成类似花纹的黑釉白点碗盏。所以,用于比喻建盏此类花纹,其构成要素应落实在斑点上,宋代文献记载的建窑碗鹧鸪斑,应是斑点而不是条纹,无论斑点的疏密或大小。正如兔毫纹的呈色有多种变化一样,鹧鸪斑也不一定全都是白点,也允许有多种色彩。”笔者所见有关“吉州窑”的书籍中,亦有“鹧鸪斑”图片与文字。如刘杨、赵荣华著《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简称“刘著”)与陈柏泉先生一样,承袭了冯先铭的老观点:“鹧鸪斑是吉安永和窑的独特风格,建窑遗址中没有发现这种标本。《清异录》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应为永和之误。”确实,冯先生一直到去世前也无缘见到建窑“鹧鸪斑”残片。而“刘著”到2001年还在“普及类”书籍中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当时烧造鹧鸪斑的只有吉州窑,而这种鹧鸪斑盏和兔毫斑是宋代两种最好的饮茶用具……而鹧鸪斑是吉州窑独有的产品,建窑遗址中不曾发现这种标本,《清异录》记载的‘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应为永和吉州窑之误,而《陶雅》中把它与兔毫混为一谈,那更属错误了。”高立人著《吉州永和窑》(简称“高著”)有“褐釉鹧鸪斑纹大碗”,它不应是鹧鸪斑纹碗,与“正圆如珠白点”记载不符。建窑严格意义上的鹧鸪斑纹可分两种,一种为一次施釉后在烧造中釉色变化的天然鹧鸪斑纹,实物见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日本称其为“油滴天目”,因鹧鸪斑纹盏是我国古老的名称,日本无此称谓)和美国华盛顿Freer美术馆收藏的共两件。第二种为二次施釉一次烧成的人工填点白圆斑制品,目前国内外均未发现传世品。完整器仅见广东詹树森先生收藏的一件生烧次品,其余都为残片。这种二次施白釉的技法是缘自河南、山西唐代“花釉”(先施黑釉,再在其上施乳白料后,烧成乳光斑釉),也可能是受南朝至唐代福州怀安窑乳光青瓷的启发,因为怀安窑的乳光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种乳光釉或分相釉瓷”(《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建窑陶工无意中烧成了天然鹧鸪斑纹,经陶谷等文人在诗词中赞美及受社会追捧。但这种天然鹧鸪斑纹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非常罕见难得,供不应求。在河南“花釉”的启发下,建窑陶户将闽中常见的鹧鸪鸟胸前白斑用白釉二次填点于黑釉上,创造了二次施釉一次烧成的鹧鸪斑盏,白圆斑明显凸于黑色釉面上。但由于烧制不易,故二次施釉的鹧鸪斑盏底足绝大多数刻有“供御”铭,供朝廷御用,所以不见民间及海外流传。
关于吉州窑的类鹧鸪斑形成机理,认为它与建窑第二次填点白釉鹧鸪斑一样,属二次点白釉。但因白釉配方或烧成中其他因素,斑点不圆、呈色不纯,且白釉稀薄,常有向外渗流的毛糙粗边,也不是“圆”而是“点”。相比之下,吉州窑类鹧鸪斑釉薄,白斑溶于黑褐釉中,毫无凸出之立体感。并非“刘著”所言:吉州窑“鹧鸪斑的形成也是高温中铁质元素带到釉层表面,流动中的铁结晶变化的结果。细小条状的如兔毫,而较大的铁斑凝成像羽毛状的灰白色圆点花斑,就是鹧鸪斑了”,可见是人工点染的结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资深专家李家治、陈显求、郭演仪用科学方法检测得出:建盏中的兔毫、鹧鸪斑(指自然窑变的,非二次施乳白釉的)、油滴、毫变(亦指自然窑变的)等是窑中自然形成,而吉州窑兔毫、玳瑁、鹧鸪斑等形成机理主要是使用洒釉工艺,并非在窑中自然窑变烧成。从国内及日本收藏的几件吉州窑类鹧鸪斑碗可清晰地看出为人工点斑,它点染整齐,是刻意仿建窑鹧鸪斑纹和工艺,但不成功,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却歪打正着,出现了玳瑁斑等品种,深得民间大众欢迎,流传较广。从不同名称的“类鹧鸪斑”看,它们造型特征及尺寸相近,纹饰亦为外饰玳瑁内点排列整齐有序的白(黄)斑,纯人工为之。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点染白色圆斑,因种种因素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鹧鸪斑品种为我国特有的名称,故不考虑他国的不同名称。“高著”曰:“永和窑黑釉瓷兔毫纹、鹧鸪斑、玳瑁斑茶盏,在形制上明显受建窑影响……永和窑黑釉器有全黑和窑变釉斑装饰两种。用窑变釉斑装饰的品种有兔毫纹、玳瑁斑、鹧鸪斑、洒釉、白釉绘花等数种……鹧鸪斑———以乳浊白釉洒滴于黑釉上,形成直径5 10毫米的白色斑点,釉斑边缘毛糙虚化,似黑底白斑的鹧鸪羽毛状。大多数白色斑点较稀薄。”其实,该书所言的“窑变釉斑”是二次及以上洒(包括绘、滴、点、描、吹等)釉所至,正如其所言“鹧鸪斑—以乳浊白釉洒滴于黑釉上”,与一次施釉天然窑变的建盏曜变、油滴、鹧鸪斑、毫变、兔毫等纹饰不是同一回事。建窑鹧鸪盏也是高亮度釉同时可以看到白色鹧鸪斑开片的线(有人叫珍珠斑)与黑色釉面开片的线连接一起,可以互通,流痕非常明显和流畅。鹧鸪斑盏是釉装饰的工艺烧制而成。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点彩釉窑变鹧鸪斑。成为极为稀少的名贵品种。此品种的实物与照片较为罕见,虽经近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几经仿制。终不成功,因此显此品种的珍贵。瓷坛"黑牡丹"宋徽宗至爱鹧鸪鸟的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鹧鸪斑”就是鹧鸪鸟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鹧鸪斑”的烧成比“兔毫”难,因此比“兔毫”更名贵,这点从古窑址的发掘就可以看出。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的瓷片几乎见不到。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找客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