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之家 资讯 香道文化 查看内容

品香有席:沁人心肺的香席

2015-7-12 22: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002| 评论: 0|来自: 中国沉香网

摘要: ①日本皇室银菊纹三足炉②清乾隆造办处作铜鎏金簪花炉瓶三事④元螺钿广寒宫图大香盒   ◆皆乐   中国有着延绵数千年的香文化,从商周用于祭祀、战国汉魏晋的熏衣燎室、隋唐礼佛熏制,及至两宋元明文人香事习静参 ...
    ①日本皇室银菊纹三足炉

    ①日本皇室银菊纹三足炉

    ②清乾隆造办处作铜鎏金簪花炉瓶三事

    ②清乾隆造办处作铜鎏金簪花炉瓶三事

    ④元螺钿广寒宫图大香盒

    ④元螺钿广寒宫图大香盒

      ◆皆乐

      中国有着延绵数千年的香文化,从商周用于祭祀、战国汉魏晋的熏衣燎室、隋唐礼佛熏制,及至两宋元明文人香事习静参悟等各种用途,由简而繁,逐渐旺盛,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和丰富的香学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们后人来研习并发扬光大,并从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价值,以影响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趣味。

      据澄怀观道——历代文人香事文物特展策展人韩回之先生介绍,中国香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香字最早出现于甲骨卜辞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释香字为香,芳也。从黍、从甘。自汉武帝灭匈奴、通西域,及东汉光武帝伐南越后,海外之香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其中最为主要,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香料。一为苏合香,气芳香,具有通窍辟秽、开郁豁痰之功效。二是龙脑香,以洁白成片如冰莹而呈梅花状名梅花瑙,亦称冰片瑙,乃妙极上品。南洋群岛及南印度俱生有此树,我国云南亦有产。三为沉香,亦作沉水香、蜜香,具有通关开窍、畅通七脉、养生健体的神奇效果。主产地在南亚、东南亚各国及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四是乳香,《抱朴子》曰俘焚洲在海中薰陆香之所出。薰陆香木胶也,树有伤穿胶因堕,夷人采之以待估客。主要生产于热带沿海山地,分布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

      以上四种汉代至南北朝所用熏香料均为外来香料,大部分由东南亚进入我国,少量由西域进入我国。由于外来树脂类香料的大量输入,也推动了熏烧方式的改变。自战国出现熏炉,西汉早期由本土所产茅香、辛夷、高良姜等草本类香料直接焚烧,故炉形多为楚式的多孔扁圆形豆式熏炉为主,而到了西汉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炉身较深的博山形熏炉。西汉中期以后流行的博山炉使用的焚熏香材为多种香料粉末调制的复合香料,已非战汉之间使用的直接焚烧的简单方法,而是熏香时使用专门制作的香炭来熏烤。合香,是香熏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由人工调制香料来达到人们对自然单一香味的改变,并且由香炭来熏烤从而改善烟气对香味的破坏,熏香的发展至此走向蓬勃与成熟。

      魏晋南北朝承两汉熏香之盛,并有很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世人盛行礼佛、道,尚清谈的时风也相吻合。香之妙用更上一层,闻香成为了参禅悟道的一个门径。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之盛世,用香之盛与国之财力、丝绸之路畅通及西域诸国大量的贸易有关。丝绸之路中西交汇的重要节点之一吐鲁番,就是乳香、安息香、冰片、苏合香、绛真香等贸易的集散地,且规模甚巨。

      而在宋代,皇宫贵族于各类庆典、祭祀、雅集、宴会、出行等无不用香,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般事,已然成为宋代贵族、官僚、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宋代在科学技术、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每个文化领域无不迸发灿烂夺目的创造激情,也将香文化推向了高峰。陈寅恪因而有言吾华古代文化于赵宋而臻于造极之论。

      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有较大发展,文人香事的仪规也进一步成熟,这在《香乘》、《考槃余事》、《遵生八笺》、《长物志》等典籍中有详细记载。及至清代,香事进入式微期,祭祀性、礼仪性用香仅限于宫廷,士大夫及平民层面用香已盛况不再。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等还藏有清宫遗留的沉香、檀香的雕刻艺术品及原料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文化在中国大陆有复兴的可喜迹象。台湾逢甲大学教授刘良佑先生在上海博物馆任客座研究员时,也着力推广香文化,并设帐授课勉力推动。我有幸多次拜访刘府,体验香文化的诸般奥妙。

      刘教授在家中复原了古代香室的格局,桌上罗列着全套香具,除瓷质品香炉外还有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等。纯银七孔香插筒是南宋遗物,分别插着紫铜竹节款式的香匙、香夹、押灰扇、探针、顶花、灰铲、香帚。刘教授先向客人出示一段顶上棋楠,再拿钢刀在香料切割一片比指甲略大的香,挟入闻香炉内。此前炉内已铺了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灰,埋入一小块点燃的木炭,刘教授埋下香料盖上炭,用灰押轻轻押出放射状花纹的小山。此时,主客已按礼仪坐定,品香炉按顺时针方向传递,客人右手接过后,闻香三次,再用左手传于下一位。整套仪式古意盎然,令人正襟端坐,滤去杂念,逸兴湍飞。

      一炉香可传三至四遍,香气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奇妙的变化,最后还得用偈句来表达品香体会。如何做到准确而又富有诗意,就需要灵敏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诗性的表达能力。

      可恨天妒英才,2007年,刘良佑教授在西北高原采风时不幸因脑溢血而辞世,享年61岁。但令人宽慰的是,他在上海亲灼的多位学生传承衣钵,在香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此次特展的另一位策展人吴清先生就是他的玄字辈门生。

      香文化在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中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三年前初春,台北中华东方香学研究会在上海汾阳花园举办过一场隆重的品香会,马首者就是刘良佑教授的遗孀罗曼丽女士,参与香席演示的研究会成员大多是刘教授的学生。为时两个小时的品香活动,素雅淡然,文质彬彬,古色古香,春水微澜,海峡两岸的香客在品评一番香笺后,执手相视,依依话别。人散后,一抹斜阳洒满草坪,一室雅香久久不去。

      今天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品香、玩香、藏香悄悄地作为一种时尚享受已经流行开了,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香道会所与香馆也成了交流香学、品香藏香的俱乐部。

      中国人在闲暇中品香、吃茶、抚琴、吹箫、挥毫、吟诗等所获取的那种乐趣,或称之为闲情逸致,它们轻微地点化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成为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睿智体现。在现今世界追逐名利的忙碌、紧张、纷乱、刻板等压力下,通过恬静闲雅的香事获取短暂的乐趣,诚为调节心身、荡涤凡尘的极佳方式。诗人、画家闻一多喜欢焚香默坐,将此视作东方人特有的一种妙趣,他还特别欣赏陆游的两句诗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找客服

回顶部